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校管理 > 通知公告

主题研修小学语文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6-12-21 15:12:55【打印】

扎实随文练笔   实现师生双赢
                 ——西坞小学语文教研组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研修案例
 
一、研修背景
  我们都知道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果必不可少的手段。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同时也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痛”。我们看到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会紧张害怕,有的甚至是相当排斥的。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习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更新;另一方面学生面对习作却是愁眉苦脸、叫苦连天,让教师也甚是苦恼。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缺少词汇量以及写作技巧的积累;主观上却不得不承认低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禁锢了学生作文的思维。
  学校教研组曾开展过新课程实施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的问卷调查,并在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每位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整理和汇总时,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提出了相似的困惑:现行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中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但细读新课程的每一次习作,可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对写作内容和要求都很宽泛。然而在开放的今天,孩子们被限制的事情却反而增多,导致生活圈子很狭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圈子更小。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该如何指导孩子的习作呢?指导多了,千篇一律;指导少了,无从下笔。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二、主题生成
  如何改变现状,走出一条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既不会增加学生课余负担,又能提高写作能力的新路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崔峦老师也曾把现行的阅读教学形象地比作是跛脚的阅读教学。他呼吁老师在潜心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因素,巧妙构筑习作训练场。随文练笔就是在竭力领会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养料,洞开写作之门。随着练笔紧随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积累和运用。同时,由于其内容精短,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空间较大,且形式多样,学生往往在10分钟内即可完成,写来得心应手。随文练笔也就以“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占领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众多公开课、展示课的课堂上随文练笔也以其静雅的风姿改变了以往热热闹闹的课堂,带给孩子更多动笔的时间,更多思考的空间。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只要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便可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腾出一点时间,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随文练笔”。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妥善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因此针对我校语文教学“作文难”的现状和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有效教研、有效指导、有效课堂、有效评价”的工作方针,确立“通过随文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迁移能力”为我校本学期(2010年3月-7月)的语文研修主题,借助校本研修和区域协作组的平台,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使本学期的主题研修得到一定的成效,我校语文组开展积极地讨论,制定出研修活动方案。以下是具体方案: 
奉化西坞中心小学2009年度第二学期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教研组名称 语文中心组
研修主题 通过随文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迁移能力
研修目标 通过学习和探索,提高教师在阅读课中加强写作方法引领的意识,努力解决“作文难”这一难题。
参加对象 全体语文教师







主题活动四个阶段 时间 地点 具体活动安排 归档资料
“学习思辨”阶段 第5周 多媒体教室 (1)阅读《从“文路阅读”到“文路作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浅谈》。 (2)全体语文教师结合研修主题及阅读材料撰写心得体会。
(3)集体备课,确定上课教师,撰写教案,集体备课。
(主讲人:张燕)
 
1.研修活动记录表;
2.各教师学习心得、教学设计。
(第5周周五前上传到研修平台)
“实践探索”阶段 第七周 多媒体教室 (1)毛琳、蒋吉鸯 上研讨课。
(2)结合研修主题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观察,进行记录。
 支持人:张燕
1.研修活动记录表;
2.上课教师教案。(第7周周五前上传到研修平台)
“研讨交流”阶段 第八周    
根据研修主题,对上周的上课情况进行评课,并针对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陈亚波)
1.研修活动记录表;
2.各教师评课稿。
(第8周周五前上传到研修平台)
“总结反思”阶段 第九周    
根据研修主题,结合上课教师的公开课以及各自的教学实践撰写有关的总结反思文章。(主持人:陈波彩)
 
1.研修活动记录表;
2.各教师的总结反思文章。
(第9周周五前上传到研修平台)
  要使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则是关键,接下去笔者将按照活动步骤具体展示:
(一)理论学习,提升认识。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是解决我们面前难题的最好方法。
  2010年3月23日我组向本组组员发放了《从“文路阅读”到“文路作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浅谈》等学习材料,要求每一位组内教师认真研读并撰写读书心得。
  2010年3月30日,语文组举行集中理论学习,探讨交流心得活动。在活动中,组内教师一致认为,这些教育书籍和教学论文让我们茅塞顿开,开阔了眼界,使我们的许多困惑烟消云散。
  陈亚波老师在文章中写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把写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随文安排了小练笔,想方设法去淡化习作作为一种任务,给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蒋吉鸯老师是一位在这随文练笔方面做得比较超前的教师,在本活动展开之前,她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她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大家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她提出了要善用教材,捕练笔时机 ;巧设教法,创练笔机会等一系列大家值得关注的问题。
    ……
  经过理论学习,大家对随文练笔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融合随文练笔更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教学实际中如何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于实践。我组讨论决定,由蒋吉鸯老师和毛琳老师各上一节研讨课。
(二)实践探索,检验成果
  经过上课教师的精心准备及相关备课组的积极参与,我校语文组于2010年4月16日举行“通过随文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迁移能力”主题校本研修——上课研讨活动。为了更好地对课堂提问进行观察,我们要求听课教师结合下发的课堂观察量表,对课堂内容进行全程观察,目标性记录。
以《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为例,我们通过观察量表,看看这节课中,老师在课堂上对“随文练笔”是如何诠释和演绎的:
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课堂观察表(1)

时间     地点 课题            执教者
2010年4月16日 西坞小学多媒体教室 《临死前的严监生》  蒋吉鸯
观察者资料 张燕 教龄 10年 职位 中心组组长
原文片段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练笔设计
  1. 你能想到哪些成语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2.面对着面前这一群答非所问的人,严监生着急呀!
他心里会想:(                                 )
 他担心呀!他心里会想:(                       )
 他生气呀!他心里会想:(                       )
 
 
学生完成情况(具体记录展示学生所写内容及其它学生完成情况)
  1.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2. 你们怎么不懂我的心啊!
你们到底在想写什么呀!
我想说的根本不是这些……
 
我的思考 如果把旁人的表现,结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再设计相关练笔,可能更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仿照第一处的样子(第一处可以用师生研读关键词语,用口头的方式来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好示范工作。),用圈关键词的方法,选择其中一处将其内心活动写下来。
1.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
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__________
2.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课堂观察表(2)

原文片段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练笔设计 1.写法总结:严监生“摇了两三下”“狠狠地摇了摇”“只摇着……”这样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特点。在本文中作家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抓人物的特点,描写他与众不同的一面,才能突出他独特的性格,自然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请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来写一写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可以是你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而见过一面的人,只写一个片段,两三句话也可,一段话一行,只要能表现出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
学生完成情况(具体记录展示学生所写内容及其它学生完成情况) 别看他只满6个月,可是他对事物特别敏感。只要我们一拿起吃的,他的目光就会立刻转向我们这里,“吧嗒,吧嗒”地砸着小嘴,不久,口水就成串成串地掉了下来。我们看看可怜的弟弟,心马上就软了,连忙拿起食物塞进弟弟的嘴巴里,他这才咧开嘴笑了起来。
……
小部分学生抓住人物特点,运用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生动描写。大部分同学能领悟写作手法,并能选择其中一两种对人物进行描写,但是在语言丰富及生动性上有待提高。
我的思考 这一随文练笔的设计比较有效,抓住本文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进行运用。在练笔的设计中,老师对本次练笔提出了“只写一个片段,两三句话也可,一段话一行,只要能表现出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不仅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而且目标解读非常到位。
   在写作中出现的学生语言不够生动及丰富,显现了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积累不是很多的问题,老师在这一方面需要思考和加强,更应该多提供这样练笔的舞台,使学生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
  在上述这个教学片断中,呈现的是“一文多练”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且使学生在习作中学会运用,可谓一举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跟本单元的导读要求相切合,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为这一单元的写作任务进行了铺垫,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针对性较强的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不仅记录真实的课堂,还融入了听课者的思考,这样的听课效果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评课讨论,碰撞思维
  上课活动结束后,语文组教师进行了集中主题式评课及反思。上课的蒋吉鸯
  老师在反思中是这样写的:“在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感悟人物内心部分,由于教师的练笔设计的不到位,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而且回答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学生更多的是根据老师所出示的多媒体内容的仿写,而没有真正深入他的内心。”教师们则对蒋吉鸯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这节课中,老师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意识增强,老师巧用心思,从点到面,多层次进行随文练笔的设计,达到了主题研修活动所要求的目标。同时,老师在随文练笔细节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加强整体把握,通过与前文的比较,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一课中,作家抓住的是一连串连续性的动作进行细致描写,而在本文中抓住的是定格动作“二个手指”,领悟不同的写作手法。为揣摩人物内心而进行的练习设计中,最好与文中的内容相结合,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老师们的反思也好,评课也好,仅仅围绕研修主题,畅所欲言,在思维上进行着强烈的碰撞。每个老师在这次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2010年5月5日,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活动,我组教师举行了校本研修总结反思活动。教师们对以“通过随文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迁移能力”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进行总结。如果说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中,大家对“随文练笔”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认可,或者说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现在经过了“理论——实践——反思”的过程,老师们对“随文练笔”这种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多的话语权。戴慧娟老师在文中写道:“在课堂上除了补白练笔还可以仿写等,只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时机,组织练笔,必然可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一定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我在教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亲母亲,体会父母慈爱的伟大与无私;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结合周围生活环境的状况写读后感;在学完《凡卡》一课后让学生补充凡卡从美梦中醒来后的情景;组织学生将《游园不值》编写成小故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以上练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高了对场景的想象与描写能力。”……老师们结合实际,侃侃而谈。
四、总结反思。
  经过这次活动,对于学生的写作是一种无形的渗透,他们的写作思路得到拓宽。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精妙语言,感悟出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初步认识并把握了写作规律,对于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
这样的教研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切地体会到集体的智慧,看到了“交流”的重要性,还总结出了随文练笔的基本流程:
  老师们在活动中有所悟所得,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获得双赢,这是可喜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止步,而是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课堂中。1、课堂随文练笔出现的新问题。
  我们以两节展示课为起点,还对其余老师的语文课堂进行“推门听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一些浮华而低效,甚至无效的练笔现象:
  现象一:随心所欲,雾里看花。
  为练笔而练笔,教师没有目标意识,或者说是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这种现象出现在高段语文的课堂,很多写话的内容,都是在情感上进行渲染,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没多大作用。
  现象二:无端揣测,镜中黄花。
  为了所谓的“感受”,或者为了主题的升华,于是对一些“莫须有”事件进行续写,价值观严重偏离。
  现象三:沦为摆设,走马观花。
  随堂练笔“虎头蛇尾”,有的甚至是教师的“后备品”而已。在很多语文课堂中,随文练笔只是一个过客,匆匆而来,又急急而去。似乎是教师拿来作秀的。课堂练笔学生面广,展示的机会却少,学习效果如何无法显示。老师对“随文练笔”评价不重视、不到位。
  除此之外,课堂中随文练笔还呈现脱离生活、学段不明、层次不分,使用频率过高等现象。
2、对随文练笔“有效性”的关注。
  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校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心声。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根据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整理资料,老师们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把我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课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如张燕老师撰写了《繁华落尽  还“语”本真——提高随文练笔有效性之我见》,蒋吉鸯老师撰写了《巧设随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陈亚波老师为主的课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在市级课题中立项。这些文章和课题关注到了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使主题研修活动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延续。
半年的时间是短暂的,老师们在这半年中有付出,同时也有收获。活动的反思、总结不应该是一个终点,更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因为对课堂中“随文练笔”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加强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如何完善随文练笔的评价体系等等,这些还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话题。相信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在新的学期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 扫一扫,访问育才教育公众号